我非常愿意为大家解答关于公孙老贼阵容搭配推荐图的问题。这个问题集合包含了一些复杂而有趣的问题,我将尽力给出简明扼要的答案,并提供进一步的阅读材料供大家深入研究。
三国志幻想大陆盾姜阵容如下:
1、姜维+邓艾+孙尚香+诸葛亮+鲁肃+马云禄
根据姜维的技能特性,诸葛亮在多数阵容中都需要和姜维组合,而且效果非常好。马云禄也是提升队伍整体输出的优秀选择。这个体系的亮点是邓艾,在三国时期邓艾和姜维是对手,但是在《三国志幻想大陆》中二人的配合是很不错的。邓艾能够提升全队对于后排的暴击率,一旦队友暴击自己又能回怒,怒气满了后释放怒攻还有概率激发姜维的追击。这一套循环下来,对于敌方后排的杀伤力是非常强的。
2、姜维+花蔓+孙权+甄姬+鲁肃+诸葛亮(高抗性)
这套阵容用来打姜维内战比较好用。花蔓可以给对手的姜维附加重伤,孙权、鲁肃、甄姬的组合可以保证己方的一个生存。
3、姜维+潘凤+公孙瓒+荀彧+诸葛亮+马云禄
当前版本主流阵容。姜+潘+马的组合输出非常高,运气好时在第一回合就能打出多次怒攻造成对手的减员。另外,荀彧加姜维的组合能够有效防止姜维被控制,很好的提升了队伍的容错率。
4、姜维+张辽+郭嘉+曹丕+诸葛亮+鲁肃
这个阵容输出角色多,易伤增幅扩大,能够在很短时间内打出超高爆发。郭嘉张辽的BUFF可以全覆盖,基本上第一回合就能叠满易伤效果。加上诸葛亮在队伍中,己方怒气回复有保证,姜维、张辽都很容易打出高伤害。
5、姜维+曹丕+曹操+甄姬+鲁肃+诸葛亮(高抗性)
初始羁绊带来的生存能力非常高,依靠曹操和曹丕以及其他武将,神兵、战灵和灵宠快速叠加debuff,配合曹丕debuff消除扣血降怒机制消减对面怒气,造成软控制,己方则能稳步输出。
三幻:玩家配出黑科技回怒阵,一回合17次怒攻,满屏暴击太爽了
三国志幻想大陆一直都秉持着无废卡的策划理念,推崇广大玩家自由搭配阵容。这也让 游戏 中出现了许多黑 科技 阵容,近日老贼就发现了一个以回怒体系为主体的阵容,一回合甚至能够打出17次怒攻,看完以后老贼不得不说中国玩家的脑洞实在是厉害了。
这是一个以 鲁肃、诸葛亮、刘备、袁绍、大乔、公孙瓒 组成的阵容,经过研究分析后老贼发现这个回怒阵容的回怒方式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基础回怒速度的加成,另一种是直接的怒气加成。
下面就先来说下基础回怒的构成,首先是鲁肃的吴蜀之盟羁绊可以让刘备,鲁肃,诸葛,大乔得到20%的怒气回复加成。其次诸葛亮作为一名突袭武将,在拥有了+150怒气的无双战魂技能之后开局就可以释放怒攻奇门八阵图为全员提供15%的怒气回复加成。这样开局 刘备,鲁肃,诸葛,大乔就可以得到35%的怒气回复速度提升,袁绍和公孙瓒也有15%的回复速度提升。 另外五火诸葛亮的风雨气候还能够为全员增加50%的怒气降低抵抗,有效避免被对方降怒。
基础回复的提升看完之后,老贼再给大家说下阵容中的直接怒气加成。袁绍每次怒攻可以为 全员提供200的怒气回复 ,公孙瓒的怒攻可以让 后排单位回复150点怒气 ,大乔普攻或者怒攻暴击后可以 回复自身300点的怒气 ,鲁肃触发指囷相赠可以获得 200的怒气回复 ,最后诸葛亮的夜观星象在敌方释放怒攻之后还可以让己方 怒气最高的单位回复100点怒气 。
注意获得这些怒气回复的还需要算上基础怒气的回复加成,也就是说 刘备,鲁肃,诸葛,大乔的回复量要乘以135%,而袁绍和公孙瓒要乘以115%, 才是他们最终回复的怒气量。
有了这样的怒气联动之后,第二回合怒气就能开始循环,正常情况下袁绍一回合可以释放3次怒攻,大乔可以释放4次怒攻,公孙瓒可以释放3次怒攻。
按照上面的怒攻计算的话,袁绍的号令·万箭就可以给队伍带来15% 3=45%的最终伤害提升,公孙瓒则可以通过电掣为后排提供8% 3=24%的最终伤害提升,而大乔可以让后排得到20% 4=80%的最终暴击率,如果4次怒攻全部暴击的话还可以获得20% 4=80%的暴击伤害增加。这样的BUFF累计起来可以让大乔和公孙瓒打出非常高的输出。
老贼看到的战报中这个阵容第二回合一共释放了17次怒攻,满屏的暴击伤害看的真是让人赏心悦目。喜欢这种跳数字感觉的玩家可以试试这个阵容,当然不要忘记点个关注!
求吕布、公孙瓒、袁术的生卒年月
这三位的生卒年月都不得而知。
公孙瓒(?—199年),字伯珪,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人,出身贵族。因母地位卑贱,只当了郡中小吏。他貌美,声音洪亮,机智善辩。涿郡刘太守很赏识,将女儿许配给他。后逐步做到中郎将,以强硬的态度对抗北方游牧民族,作战勇猛,威震边疆。
公孙瓒好战,与主张以怀柔政策对待胡人的上司刘虞不和,二人矛盾逐渐激化,发展到互相攻打,公孙瓒靠自己的军事才能以少胜多,杀死了刘虞,并挟持朝廷使者得到了总督北方四州的授权,分派刺史,成为北方最强大的诸侯之一。公孙瓒与袁绍相争,初期占据优势,但在龙凑之战后,公孙瓒锐气顿减,采取自保的自私战略,逐渐失去了部下的信任,被袁绍击败,最终被困于自己修建的高楼之中,引火自焚,势力被袁绍吞并。死后,袁绍斩下他的首级,送到许都彰功。
公孙瓒(?—199年),字伯珪,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人,出身贵族。因母地位卑贱,只当了郡中小吏。他貌美,声音洪亮,机智善辩。涿郡刘太守很赏识,将女儿许配给他。后逐步做到中郎将,以强硬的态度对抗北方游牧民族,作战勇猛,威震边疆。
公孙瓒好战,与主张以怀柔政策对待胡人的上司刘虞不和,二人矛盾逐渐激化,发展到互相攻打,公孙瓒靠自己的军事才能以少胜多,杀死了刘虞,并挟持朝廷使者得到了总督北方四州的授权,分派刺史,成为北方最强大的诸侯之一。公孙瓒与袁绍相争,初期占据优势,但在龙凑之战后,公孙瓒锐气顿减,采取自保的自私战略,逐渐失去了部下的信任,被袁绍击败,最终被困于自己修建的高楼之中,引火自焚,势力被袁绍吞并。死后,袁绍斩下他的首级,送到许都彰功。
袁术(?-199年),字公路,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南)人,袁绍之弟。初为虎贲中郎将。董卓进京后以袁术为后将军,袁术因畏祸而出奔南阳。初平元年(190年)与袁绍、曹操等同时起兵,共讨董卓。后与袁绍对立,被袁绍、曹操击败,率馀众奔九江,割据扬州。建安二年(197年)称帝,建号仲氏。此后袁术奢侈荒*,横征暴敛,使江淮地区残破不堪,民多饥死,部众离心,先后为吕布、曹操所破,于建安四年(199年)呕血而死。
三国中最蠢的主公:公孙瓒为何不重用武神赵子龙?
因为是这样的。
《三国演义》原文中介绍:袁绍想要擒那公孙瓒,问了下手下大将谁能将他斩杀。话还没有说完,文丑大将就策马挺枪,直杀上桥。公孙瓒与文丑大战了几十回合,面对文丑大家的猛烈进攻,公孙瓒哪是他的对手,最终抵挡不住败下阵来,只能策马逃走。文丑哪能放过这么好的时机,于是乘势追逐。公孙瓒逃回了自家军中,命手下大将前去迎战文丑。
公孙瓒四员大将一起迎战文丑,哪知道文丑武力惊人,一枪就将一员大将刺于马下,其余三人眼看不妙匆忙逃命去了。文丑继续向山谷方向追去,并破口大骂公孙瓒:?公孙老贼,快快下马受降?。这一怒喊可是吓坏公孙瓒,公孙瓒哪还敢回头看,拼劲全力策马逃命,一路上瓒弩弓尽落,头盔堕地;披发纵马,奔转山坡;其马前失,公孙瓒最后落于马下。
文丑看时机已到,于是捻枪来刺。忽然草坡左边纵身一跃一名少年将军,此人飞马挺枪,甚是威武。原来这位白衣少将就是传说中的武神赵子龙。赵子龙飞枪直取文丑,2人大战五六十回合,最终文丑败下阵来逃回军营。公孙瓒赶紧走下土坡,问那少年性命。
只见那少年答曰:我乃是常山人士,姓赵,名云,字子龙。本来是袁绍辖区之人,因为看不惯袁绍的暴君之事,所以特弃彼而投麾下,不巧在这与你相遇。?正是这一战,赵子龙救了公孙瓒的性命,后期就归顺了公孙瓒。
这明明救了自家主公的性命,又是一名不可多得的少年武将,那为什么得不到主公公孙瓒的重用能?纵观三国历史,公孙瓒不重用赵子龙无非是此人年纪轻轻,初出茅庐,没有什么名望,战绩也是平平无其。尽管后期英勇无比但是以前也是袁绍麾下人士,在公孙瓒眼里只不过是在其他地方混不下去来自己这边讨口饭吃罢了。
还有就是赵子龙只有自己单枪匹马,没有其他名将或诸侯的推荐,在那个年代门阀准则十分严格,没有推荐的话就没有太高的地位,主公就会把他当成普通将士一样看待。还有就是赵子龙这个人为人正直,平时也看不惯公孙瓒干的肮脏事情。比如说公孙瓒这个人天生好战。
可见第一次救公孙瓒时,赵子龙是抱了极大的雄心报复的,仅仅惋惜在公孙瓒那里,赵云明珠暗投,得不到公孙瓒欣赏,因而赵云一直在挑选英明的主公。后来发现了明主刘备,2人执手相看泪眼,赵子龙说:?我误认为公孙瓒为英雄,但是今天看来,他和袁绍等辈耳一样。?后来公孙瓒兵败自杀,赵子龙自然就投靠明主刘备。
从神到人--浅析《龙图公案》和《三侠五义》中包公形象
评论从神到人--浅析《龙图公案》和《三侠五义》中包公形象_包公吧
包公是历史上家喻户晓的清官代表, 包公故事也是民间传说和文学创作演绎的资源。关于包公的故事有两部集大成式的作品, 即明万历年间的《龙图公案》和清光绪年间的 《三侠五义》 。研究者一般认为从《龙图公案》到《三侠五义》,包公的形象经历了从清官到忠臣的演变,其实两部作品对包公形象塑造的不同之处不能仅仅只定位于清官忠臣,由神化到人化更能准确地表述包公形象在两部作品中的演变过程。
包公断案的故事, 早在宋代的话本中就有所涉及。如三现身 包龙图 断案和合同文字记 。也就是说, 作为历史人物的 包拯 辞世不久, 作为艺术形象的包公就在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当然, 这两篇宋代公案 小说 中的包公形象还处在孕育阶段, 只不过是一个雏形。
到了元代, 由于蒙古奴隶主实行极其残暴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政策, 造成了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个专制时期。对于那些任人鱼肉而毫无希望从根本上改变自己地位与命运的百姓来说, 塑造一个廉直的为民请命的偶像来打击权要、惩治贪猥, 以宣泄对黑暗现实的愤怒之情, 是他们真实而可怜的愿望。在这样的背景下,包公断案的故事便成了演绎的资源, 诞生了约11种包公题材的杂剧, 占流传至今的全部元杂剧十分之一强。这些杂剧经过边演边改、边改边编, 以至于越编越多、越传越神, 最后甚至赋予包公列以阎罗, 比以天师 , 能够坐赴阴床理事的神通。
最终在明代万历年间刊印出一部集大成式的 小说 《龙图公案》。这里的包公公正无私, 威严地让人敬畏而不敢接近。他高高在上, 脱去了凡人的胎骨, 化身为一种准则、一种信仰。
延至清朝末期, 中国封建社会趋于全面崩溃, ****, 人们朝不保夕, 杀身毁家之祸随时都会降临。他们在屡次抗争失败后, 转向退让与忍受, 寄希望于包公一类的救世主来解救自己的倒悬之苦。因此有关包公断案的文学创作就又形成了一个新的高潮, 《三侠五义》 便是其浪尖。
但是与 《龙图公案》 相比, 《三侠五义》 中的包公形象却有了很大的转变, 神化不再是作品的落脚点, 更多的故事和细节凸现出了包公的人化 。本文就《龙图公案》 和 《三侠五义》中的包公形象作一个对比, 从中可以窥探出包公形象在明、清两代的演变。
一、 神化包公龙图公案中带有理想主义观念和神话色彩的包公形象
一般来说, 公案 小说 中清官断案的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依靠人的智慧, 制订一些行之有效的侦察方案, 通过深入调查和缜密分析、合情推理来断明案件的来龙去脉; 另一种则是依靠鬼神等超自然力量在案件的关键之处给人以启发和协助。两种思路在《龙图公案》中都有明显的例子验证。书中确有一部分是描写包公利用智慧, 运用物证、人证或罪犯的心理来破案的故事,如 包袱 、 夹底船 、 青靛记谷 、血衫叫街 、 毡套客 、 阴沟贼 、 妓饰无异 、哑子棒 、铜钱插壁等。在这些故事里, 包公为了准确地判案或乔装改扮成商人,或化身为官差, 着青衣小帽, 深入市井村寨调查研究案情, 掌握证据。
但可惜此类故事并不是整本书的主要诉求点, 全书占主要比例并且反复强调的是一些依靠迷信、巧合或种种不现实、不合常理甚至荒唐可笑的神示鬼诉来破案的故事。在第二回 观音菩萨 托梦中, 恶僧把丁日中困于钟下让其自生自灭之时, 包公 夜梦观音引至 安福寺 方丈中, 见钟下覆一黑龙 。如是二三次, 乃命手下径往安福寺中 果见方丈后有一大钟, 即命手下抬开来看, 只见一人饿得将死。之后的丁日中不仅幸而不死还申诉了冤情。在随后的篇章里, 也大多以此为模式: 或靠神灵托梦、马驻不前、鸟兽显灵等来猜测案件的发生; 或靠冤魂告状、猜测字谜等方式来获取破案的关键性信息; 有时甚至日断阳、夜断阴, 坐赴阴床理事, 能把人世间悬而未解的案件送到阴间冥府去审理。第六十四回 聿姓走东边中, 包公在审张汉奸杀兄嫂一案时, 因 卜卦 得卦辞云:
遇卦天山遁, 此意由君问。聿姓走东边, 糠口米休论。他便认定在建康驿一带必有可断清案件的关键。后来因为窗外突现黑猿, 包公便推断犯人姓袁; 因蜘蛛从梁上堕下, 食了案卷中的几个字, 便怀疑凶手姓朱, 但苦于街坊邻居中并无姓朱者, 只有一人名萧升, 便又心疑蜘蛛又号称蛸蛛。
次次都似有些牵强附会, 但却又次次一语中的 , 不得不让人佩服他的 神眼如炬 。
再看第八回 招帖收去 和第三十二回 二阴筶 的两段文字描写:
包公日夜想林福这段冤枉, 我明知之, 安可不为伸雪? 乃焚香告司土之 神道 : 春莲逃走事情, 胸中狐疑不决, 伏望神大彰报应。 包公每夜祝告天地, 讨求冤白。却有天雷打死一人, 众人齐看, 正是焦黑。
像这种类型的案件还有很多, 每当案件遇到瓶颈的时候, 经过包公 玄之又玄 的推断、祷告之后, 那些 疑难案件 往往都能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破案本应缘于善于推理, 心细如发, 小说 却写破案得之于神助, 倾其笔墨地把包公渲染成个通鬼神的超人。再来看葛叶飘来 , 这也是靠冤魂暗示而破案的故事。唯一不同的是, 在受理命案之初, 包公因公务繁忙遂将其移交给董推官,命他审理后上报。但比较让人不能理解的是: 案件接管后从升堂传唤涉案之人到堂听审调查取证捉拿罪犯, 全是由董推官和枉死的幽魂两个人的功劳( 如果枉死的冤魂向董推官暗示也算是破案的功臣的话), 包公并未插手其中。可最后作者却把破案之功归到包拯名下。 此断虽鞠躬之幽魂死不瞑目, 实包公之英哲, 委勘得人, 乃能断处此冤。上则不致三纲解纽, 次则不致奸凶漏网, 是可见天理昭然而法纪大明矣。这就更加彰显了鬼神与包公的亲密关系因为董推官是包公委托的人, 所以冤魂才会向他诉冤, 才会帮助他破案。 割牛舌 更是如此, 在 《龙图公案》 的一百个故事里, 只有这一则在宋史中有记载:
( 包公)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 主来诉。拯曰: 第归, 杀而鬻之。 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 拯曰: 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 盗惊服。
在这里包公已经依靠调查研究与科学推断侦破了疑案, 从情节发展的逻辑来看, 大可不必再借助超人力量的启示。但是在《龙图公案》 里, 故事的结尾处又安排包公做了一个神梦, 印证了所捉到的罪犯准确无误。如此描写,目的就是证明善于推理不足为奇, 而得梦于神才是包公的本事, 因为, 包公, 非凡人也。这就陷入了一个循环论证的怪圈。因为包公是能通鬼神的超人, 所以诸如风吹落叶、忽起旋风等经常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现象, 放在包公身上也变得不同寻常; 正因为是能通鬼神的超人, 所以一丝一毫都不会逃过他的眼睛; 也因为他能上通天、下管地, 所以会有冤魂、动物等来诉冤; 在碰到事实被假象的迷雾所遮蔽之时, 神明便会伸出万能的手臂。也正是因为这些, 又反过来证明包公确确实实是能通鬼神的超人。正因他是位超人 , 所以才能及时断定案件的发生以求在第一时间断案; 才能在断案过程中随时注意细节, 随时直击要害, 随时确定凶手, 甚至不用经过缜密而烦琐的调查取证。这些虽然更能彰显包公的不同寻常, 但是却使作为人的包公的形象或者说包公形象的真实性褪色不少。
二、由 神化 到 人化《三侠五义》中的包公形象的变迁
《三侠五义》 是以《龙图公案》 为蓝本的, 这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很多人也著文论述二者的承接关系。如涂秀虹、夏启发等学者在其专著中认为: 《三侠五义》 在《龙图公案》描写包公审案断狱、安境保民的基础上, 加入了江湖侠客行侠仗义, 帮助官府除暴安良的故事。而在包公形象的塑造方面, 除了表现其 清官 的特征之外又被涂上了忠臣的色彩。但是他们却忽略了二者在包公形象塑造方面的一个重要区别: 《龙图公案》竭力想把包公塑造成一个不同寻常的神人 , 而《三侠五义》中的包公形象已经由万众敬仰膜拜的神变为有七情六欲, 有三灾五难的人。正如胡适先生所说的包公故事已由神话变成了人话 。首先, 《三侠五义》全书120 回, 虽然只有前二十七八回着重描写包公的故事, 后70多回都在描写江湖侠义, 但豪侠们行侠仗义的故事也都是围绕着包公断案而展开的。在这些故事里, 包公充分地运用了自己的智慧、经验和胆识去审断案情。虽然在断案的关键时刻也有过借助诸如游仙枕、古今盆、照镜等超自然的法力, 但这毕竟不是全书的主要着墨点, 相反, 包公已不再是个日间断人, 夜间断鬼 趋于神的超人。他的能力范围已经大大地缩小, 只能在其管辖之下的现世中, 而不能再到阴间去坐赴阴床理事, 断地狱不平之事了。譬如在沈清迦蓝殿杀死僧人 、 皮熊通奸杀人 、 刘氏谋杀亲夫 、 计斩庞昱 、 斩威烈侯葛登云等案件中, 包公或根据生活常识, 或探究人情物理, 或苦思冥想事物的联系和因果关系, 或遣人微服私访调查取证, 或巧设圈套赚罪犯入套, 使用一种或多种方法, 将自己面临的扑朔迷离、疑团重重的案件和其他官员因糊涂粗心导致的错案、束手无策积压多年的冤案, 一举审破, 作出公正的判决。让为恶的自食恶果, 让受屈的得以昭雪平反, 靠着自己的能力, 在平民百姓中树立了青天的形象。 如果我们再细心一点还会发现, 在《三侠五义》中, 包公不仅没有用鬼神为自己壮声色、提威望, 反而在其内心是不相信有鬼神这一说的。小说的第四章中, 包公因缠不过李保为他家**治邪捉妖的请求, 只能心里暗想: 此事终属妄言, 如何会有妖魅, 我包某以正胜邪,莫若随他看看, 再作脱身之计便了。而后在替李**驱邪时也不忘说一句 再者自己也不信妖邪 。待娶李**过门之后, 也只是对李**这位大家闺秀 欢喜不已 , 对嫁妆中古今盆这一传说是神通广大的稀世宝物却毫不介意 。不过包公自己虽然不信鬼怪, 但却懂得利用大众迷信的心理, 借用神怪之力来断案。小说中在审断李妃一案时, 巧设阴司地府, 从而诈出了郭槐的口供。这不仅证明了包公的机智, 也更加证明了包公作为百姓心中的青天和皇上心中的忠臣这一身份是怎样的当之无愧。
其次, 包公也有马失前蹄、遭人暗算的时候。在小说的第三回, 包公进京参加会试, 路上遇见展昭, 谈话间觉得颇为投机, 便多谈了两句, 却不想误了行程。夜间又误投一家贼庙,只能眼睁睁地被人宰割。还有在第二十回, 庞太师因为包公斩了他的儿子庞昱而怀恨在心, 遂请了法师来暗害包公:
只见包公坐在椅上, 身体乱晃, 两眼发直, 也不言语, 也不接茶。包兴见此光景, 连忙放下茶杯, 悄悄问道: 老爷怎么了? 包公忽然将身子一挺, 说道: 好血腥吓! 往后便倒, 昏迷不醒。 躺在床上, 双眉紧皱,二目难睁, 四肢全然不动, 一语也不发。 天子闻奏,钦派御医到开封府诊脉, 也断不出是何病症。一时, 太后也知道了, 又派老伴伴陈林前来看视。此时开封府内外上下人等, 也有求神问卜的, 也有说偏方的。无奈包公昏迷不醒, 人事不知, 饮食不进, 止于酣睡而已。 谁知一连就是五天, 公孙策看包公脉息渐渐的微弱起来, 大家不由的着急。
这次受魔魇估计是包公一生中所遭遇的最大的灾难了。小时候被遗弃遇到猛虎, 但没有被猛虎所食还可以说是有神庇佑的话, 这次却是万方不灵。若不是展昭杀了妖道破了阵法, 包青天恐怕真的要到阎罗地府去当判官了。虽然小说中描写包公遭人下蛊 , 充满了迷信的色彩, 可信度比较低, 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包公的常人化他也会有凡人的七灾八难。这若换作在 《龙图公案》 中, 凭借着包拯在玉枢经、玉面猫里降妖伏魔的本领和与天神的关系, 几个贼僧和那个有些微法力的妖道, 岂能对包青天构成威胁!
第三、 包公也有光宗耀祖的思想。
《三侠五义》中的包公不信鬼神, 但却有很强的仕途之心, 这一点也与寻常人的思想一样。在小说的第六回审乌盆案时, 因不小心将赵大刑毙而遭革职, 包拯心里暗自叹息: 我包某命运如此多蹇, 自幼受了多少的颠险, 好容易蒙兄嫂怜爱, 聘请恩师, 教诲我一举成名。不想妄动刑具, 致毙人命。虽是他罪应如此, 究竟是粗心浮躁, 以至落了个革职, 至死也无颜回家。无处投奔, 莫若仍奔京师, 再作计较。
在第十五回包公斩了庞昱之后, 皇上降旨升他为知府时, 他心里也有一番思量:
这必是他( 庞太师)别进谗言, 安慰妥了, 候我进京时, 他再摆布于我。一定是这个主意。老贼呀, 老贼! 我包某秉正无私, 一心为国, 焉怕你这鬼鬼祟祟。如今趁此权柄未失, 放完赈后, 偏要各处访查访查, 要做几件惊天动地之事。一来不负朝廷, 二来为民除害, 三来显显我包某胸中的抱负。
而当得知自己的侄儿在外胡作非为时:
又气又恨又惭愧。气的是大老爷养子不教; 恨的是三公子年少无知, 在外面闯此大祸, 恨不能自己把他拿住, 依法处治; 所愧者, 自己励精图治, 为国忘家, 不想后辈子侄不能恪守家范, 以致生出事来, 使我在大廷之上磕头请罪, 真真令人羞死。从此以后有何面目在相位忝居呢?
小说里的这些描写, 使我们看到了包公和千千万万的读书人一样,未入仕途时想着如何学而优则仕, 入了仕途心心念念想着的又是自己手中的权力和如何运用这些权力来实现心中的梦想, 以达到光宗耀祖、青史留名的最终愿望。 而《龙图公案》中的包公却似乎从未替自己的仕途担忧过。
第四, 包公也会 上当受骗 。
这个故事发生在小说的第七十二至第八十四回。包公门生倪继祖外任杭州太守, 刚刚上任就被横行乡里的恶霸马强所执, 后被北侠欧阳春救出。但没想到马强恶人先告状, 倪太守反遭解任, 并因此牵连到北侠, 而马强更是倚仗叔父在宫中当差而有恃无恐, 此时包拯却需要回避, 难作关照。于是爱打抱不平的侠士们便想出了一个栽赃陷害的法儿。先由黑妖狐智化充河工进皇城偷盗九龙冠, 再由丁二侠将其偷藏至马强府中, 最后由小侠艾虎冒死告发主人马强窝藏九龙冠的滔天罪行。俗话说, 三个臭皮匠顶得上一个诸葛亮, 何况其中又有胆大心细、足智多谋的智化和艾虎。即便不徇私情、问事如神的包公设了重重的套也没能使艾虎露出马脚, 着着实实地上了一次当 。
第五, 另类才子佳人成就美满姻缘。
《三侠五义》中也替包**排了一段美满的婚姻,让包公在赶考途中落难, 借李**之病进行搭救。有人说, 安排这段故事是受言情小说的影响, 是由公子落难**搭救的才子佳人模式演化来的。但不管怎样,这都是本书中最有人情味、也最能把包公的形象常人化的一节。
结论:
《三侠五义》让包拯从《龙图公案》走下神坛,让包公经历了从神到人的转变,塑造了一个更人性话的包大人,他不仅是权威和公正的代表,他是大宋朝纲的中流砥柱也是百姓心中的“青天”,他坚持社会的权威、人性的公正,经历官场宦海的艰难沉浮,他亲和、人性化,让人们感觉到青天是真实存在的。
想当年裘千尺也是一等美女,公孙老贼娶她为妻后,为何仍偷情丫鬟?
即便裘千尺当年是一等美女又如何,毕竟从一开始的时候公孙止看上裘千尺也不是完全因为她的美色,要不是想学裘千尺身上的一身好功夫,公孙止才不会对精明强悍的裘千尺报以青睐眼光。“选择出轨丫鬟”其实是公孙止的本性使然,就算和裘千尺这样精明强干的女人生活在一起,被裘千尺管教的服服帖帖,可是公孙止仍然没有改变他的本性。
绝情谷当中的绝情花,长年累月都会结出不同形状和不同味道的奇花异果,这其实也在象征着人性感情之间的一些寓言。“神雕”中的裘千尺嫁给公孙止之后,从夫妻二人相处的前期来看,两人的生活状态就像是北宋词人李清照在词中所描述的那样,“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只不过裘千尺和公孙止之间的间隙,早在结婚之前就已经产生了,只不过裘千尺爱公孙止爱的太过深刻了,以至于裘千尺根本就没有发觉出公孙止对她的那颗离间之心。其实裘千尺和公孙止这双夫妻倒也像是长在绝情谷的两颗果实,这两颗果实都长在一朵情花之上,只不过裘千尺和公孙止都是不同形状、不同味道的两颗果实。
既然夫妻二人之间早有隔阂之心,而且一直处于一种“裘千尺有情,公孙止无意”的状态中,没有任何郎情妾意,那二人之间的这段爱情和婚姻就显得没有半点意思了。公孙止一开始出现在裘千尺面前,就是戴有伪装面具的。公孙止虽然也喜欢美人,但是他喜欢的是那种对他百依百顺的美人,不管是公孙止出轨的婢女柔儿,还是之后公孙止想要强行娶过来的小龙女,这两位女子都属于那种柔弱之人。
裘千尺的悲剧,其实可以不被同情
你如果站在一个传统女性的角度上来看待裘千尺身处鳄鱼潭的话,其实看到的就是一个直观的悲剧。公孙止对待裘千尺丝毫不念夫妻之情,本就是公孙止出轨在先,到头来公孙止却把裘千尺先弄成了残废,后又丢到了地潭当中。此后十几年的生活,裘千尺在终年不见阳光、深入十几丈的地穴当中依靠野生枣子生存。
裘千尺的遭遇可以看作是一个悲剧,其实也有充足的证据,能够充分证明,我们最直观,能够看到的就是:裘千尺怀孕期间,不仅没有得到丈夫公孙止的细心照顾,而且还亲眼撞见了公孙止和婢女偷情的场景,是可忍,孰不可忍;紧接着,公孙止为了获得情花毒的解药,竟然不惜下重手残害了偷情的婢女柔儿,裘千尺也是重念夫妻旧情,已经原谅了丈夫公孙止,并且准备和公孙止重修旧好,没想到公孙止却暗下毒手。
换作任何一位女性,又有谁能够忍受这般狠毒之人的做法?就算是放眼于古代那个重三纲五常的时代,那公孙止对妻子裘千尺犯下的种种滔天恶行,也足以使他遭受到千刀万剐的惩罚。如果换作是现代法律来制裁公孙止的话,同样公孙止也会受到法律最为严苛的对待。可是,公孙止犯下如此滔天罪行的背后,难道真是他自己一人的本性使然吗?
裘千尺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江湖女强人,而且在和公孙止认识之后,尤其是二人结为夫妻以来,裘千尺总是会压公孙止一头。公孙止和裘千尺的婚后生活,其实一直都不大好过,每天都会被妻子压在头上,时不时的就会遭到妻子对他的毒骂,在这样的一个家庭环境当中,公孙止本该享受着“夫为妻纲”的家庭地位,再怎么不堪,也不至于每天过着“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生活啊!
可是,身为封建时代的妻子,裘千尺并没有体会到丈夫的难处。裘千尺本身就是出生于江湖世家,而且还有一层重要身份,她的亲生哥哥是铁掌帮帮主裘千仞。论其自身武功来看,裘千尺虽然是一介女流,但内力招式都要远远高出公孙止一大截,这也是公孙止当初默默屈服在裘千尺面前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裘千尺武功水平不如他的话,按照公孙止的歹毒心性,自然不会屈从于裘千尺,尤其是婚后生活,也不至于过得那样悲催低微。
由此来看,裘千尺对于公孙止而言,确实是有些太过于强势了,两人表面上虽然是夫妻关系,但其实更像是一种师徒关系。而且是那种等级森严、关系明确的师徒关系,师徒关系当中,如果师傅不发话的话,那么徒弟又怎么敢肆意妄动呢?其实当时他们二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如此,这样的关系渐渐维持久的话,那么就会发生变质,从而导致二人感情之间的破裂。
柔儿在性情方面弥补了裘千尺的不足
公孙止是一个正常男人,更是一个七情六欲甚为旺盛的男人,我相信他和裘千尺在一起的那些年,两人之间是有过一定爱情的,不然当初二人也不会走到结婚生果的地步。但如果你要说裘千尺,不算是一位体贴妻子的话,我倒也不太认同这个看法,毕竟裘千尺倾尽毕生的功力全都毫无保留的交给了丈夫公孙止。
裘千尺并不是不知道公孙止想要学习他们铁掌帮的武功,但裘千尺没有想到的是,公孙止和她结为夫妻,也是为了偷学他们铁掌帮的武功。裘千尺是一番好心,一是毫无保留的传授铁掌帮的武功,另外则是挖空心思指点公孙止的武功。也正是由于裘千尺这样的刻苦和倾心,才使得公孙止在短短几年间的时间,招式和内力得到了精进的地步。
公孙止曾经对裘千尺说过这样一句话,这句话当时看来,觉得公孙止是一个有情有义的好男人,但是长大之后再来仔细读读这句话,我觉得公孙止当时能够说出这样一句话,其实早已经决定了他之后和婢女偷情的情节。这句话是这样说的:
“你对我来说,不仅是妻子,更是恩人。”
两人之间是夫妻关系,这是明面上我们最显而易见的,可是在夫妻关系之后,公孙止又加上了一个新名词,那就是他提到的“恩人”。公孙止一直以来不仅把裘千尺看做是自己的妻子,更把她看作是自己的恩人,有读者说,公孙止和裘千尺之间的关系,似乎和小龙女杨过之间的关系有些相像。这句话在我看来确实不错,但小龙女又不同裘千尺,杨过更不同于公孙止,所以这两段感情是没有办法放在一起来衡量的。
那么公孙止和裘千尺之间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的呢?关键之处就在这二人的性格上,裘千尺虽然身为一介女流,但她却不是一个谦和柔弱之妻,公孙止虽然表面上能表现出来一幅逆来顺受的模样,可他又不是一个大度包容之人。所以在这对夫妻当中,妻子是那种苛刻的模样,而丈夫又是那种爱计较的人,没说是古代那个以夫为尊的社会了,就算是放到现代,那恐怕也没有任何夫妻能够忍受得了这种生活吧!
公孙止迫于裘千尺的盛气凌人,可以选择忍气吞声,但难道要让他一个大男子忍气吞声一辈子吗?这放在金庸先生笔下的小说当中是很不现实的,就算抛开小说来看,大家觉得在封建社会,恐怕皇家公主的驸马也不能忍气吞声到这种地步吧!实际上,公孙止当时应该和裘千尺公开谈一谈,现在夫妻二人所面临的这种境遇,两个人只要同时能够敞开心扉,实现心和心之间交流的话,那或许就不存在之后的变故了。
可是两人之间的关系就这样僵持着,在丝毫没有得到缓解的基础上,反倒演变成了一场无声的战争。或多或短的时间,公孙止都是会移情别恋的,但可悲的是,裘千尺还十分自信的认为,公孙止是深爱着她的,至少目前公孙止没有对她的一言一行而做出叛逆。紧接着我们来注意金庸先生给那位婢女起的名字——“柔儿”,这是名副其实的,不管是从好几版的影视剧作品当中来看,还是从原著当中的描写来看,柔儿真的人如其名,性格十分柔弱顺从。
如果把裘千尺看似是一匹野马的话,那婢女柔儿就像是一只温顺可驯的小绵羊,把公孙止看作是一头贪婪的野狼或是狐狸的话,他肯定会毫不犹豫的选择绵羊。在原著当中,裘千尺曾这样和杨过、公孙绿萼描述柔儿的性情:
“这贱人就是肯听话,公孙止说什么她都答应什么,又是满嘴的甜言蜜语,说这天杀的公孙止是当时最大的好人,本领最大的大英雄,就是这么着,才让这杀贼给迷上了。”
裘千尺的这番言语是十分可信的,用最简练的言语描述出了柔儿的软弱,以及公孙止的鬼话连篇。同时也能体现出裘千尺对这对野男女的仇恨,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读出这层意味裘千尺在自己所说的话中完全能够凸显出“恨柔儿的程度要远远超过恨公孙止”。只不过与此同时,裘千尺的性格弱点也在无意之间凸显了出来。
亮郎说
只是怕临死之前,裘千尺都丝毫不知自己性格的缺点,自己的霸道严苛,在事情发生之后的愚昧无知,总是以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来出发来看待任何人和事物,甚至丝毫不给公孙止解释的机会。以至于她自己这辈子都没能明白公孙止为什么背叛自己,从一代天色美女,变成满脸丑恶的怨妇形象。换做任何一位有着正常情感的男性,恐怕都会犯下公孙止的勾当。
好了,今天关于“公孙老贼阵容搭配推荐图”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公孙老贼阵容搭配推荐图”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